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评论 0 收藏 0 分享 此文

西府老街 唤醒沉睡心底的故乡记忆

2019-3-7 15:17| 发布者: xibulyw

放大 缩小

   童年的记忆,是和小伙伴追寻着烟火的踪迹,在街巷牌楼中穿梭,在楼宇空地间追逐,也是在清晨第一缕阳光投射的时候,听到“咸鸭蛋”的叫卖 声,就一个骨碌翻身起床,冲下去买咸香可口的蛋黄作为餐点和零食,是午后街边飘散的擀面皮香气,是和小伙伴奔跑时不小心碰了一下就碎的酥脆麻花……出生在西府这块土地上,有太多与众不同的深刻记忆,它们伴随着我,直至我离家之后的十几年光阴中,还不时出现在我的梦里。

   岁月绵长,社会经济不断变革,我却越发怀念起小时候的西府记忆和充满烟火气的市井气息,去过很多乡村,停留过很多城市,却一直未曾抵达梦中向往的那个地方,直到不经意间来到西府老街,所有关于西府,关于故乡,关于美好与梦想的记忆和词汇都在瞬间被唤醒。它,是我梦里的那条街啊。

   

味蕾还原温情

   中国人常说,“民以食为天”,春夏秋冬,一日三餐,食物为我们提供着生存所需的能量源泉,也深深饱含着食物制作者的爱与温情,无论走在何处,每个人最怀念的一定是母亲做的那碗饭,家乡有的那碗羹。

   阔别西府十几年,我时常想念这里的手工擀面皮。一碗地道的宝鸡擀面皮,筋道爽口,食完令人齿颊留香。正是这一碗小小的擀面皮,从和面到擀制,对制作者的要求却很高,他们对擀面力度、发面时间和火候的把握直接决定着成品的口感和质量,很多手工艺者,往往都是凭借多年的经验与热爱才铸造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,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,手工制作擀面皮的人已经越来越少,我也很久没有再尝过那样正宗的西府美味了。幸运的是,西府老街里的这家手工擀面皮店,满足了我的愿望,让关于时光的故事在目睹手工艺人工作的那一刻顷刻而出。

   更加难能可贵的是,从幼时起便时常光顾的那家咸鸭蛋小铺也落在了这里,那家叫做“宝鸡记忆”的店面,真正承载了我童年的记忆。儿时中气十足,穿透力极强的吆喝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。吆喝声的主人,如今已经迈进古稀之年的戴华民老先生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“网红”,23年前为养家而选择的咸鸭蛋生意,如今早已成为戴老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很多人说,纵使寒冬,也能看到老人常常衣着单薄地出现在街巷路口,精神头十足。一声有力的吆喝,一个咸香个大的咸鸭蛋,是我和所有西府人内心深处最为牢靠的生活和味蕾记忆。

   食物充满温度,带着光阴与爱的力量。我走在西府老街的路上,从臊子面到樊家油糕,丝丝入味,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如此明朗而美妙。

建筑铭刻记忆

   梦里,除了都市的高楼外,我常常看到数条蜿蜒的道路,将家家户户分隔开来,家家房屋都有青灰色的砖墙,镂空的窗,木制的横梁,耸起的屋檐常常吸引着鸟雀的注意力。

   传统的关中民居建筑里,木雕、砖雕、石雕组合成的“三雕” 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,构成古典建筑十分重要的审美一环。走在西府老街的街道上,随处可见或精细或简约的雕刻形象,栩栩如生的还原着西府大地上的诸多传说与故事。

   

   党家府邸门口的威武狮子,并列而排的抱鼓石,证明着该户人家的地位与威严;戏楼前“松鹤延年”与“松鹿同春”的石雕出自山西雕刻大师之手,真切传递着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希冀,对于美好意境的向往;手工制作的木雕,讲述着与西府当地有关的八大典故,既是传承也是展示;游客服务中心室内,木制横梁上卧着形象逼真的“獬豸”,象征是非分明的神兽,庇佑着家庭安宁,给予着人们力量;两侧建筑相连,门匾处“丕振家声”四个字在一排通道门楼中显眼瞩目,曾经的陇县建筑就这样在眼前出现……

 站在西府老街的街道上,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建筑与雕刻,时光渐渐倒流,回到我的小时候,我走在一条青石板路上,和屋檐下的鸟雀对话。

民俗表达生活

   铺排展示的传统农具,是农耕文化的优秀结晶。那时的人们,会在厅堂、卧室等处悬挂上色彩艳丽、形象多样的马勺脸谱,祈求平安与吉祥。当作物收获,农闲时节,人们会组织热闹而盛大的社火活动,并用大红大绿的鲜艳服装来衬托和表达内心的喜悦与期待。那个时候,人们的生活看似单调却忙碌,热闹的氛围总是来得异常简单和直接。

   木制桌椅,漆雕木柜,蓝色粗花布,是家家户户最常有的家居布置。春节要贴对联、放鞭炮,正月十五孩子们要“挑灯笼”,大人喜欢赏灯和猜灯谜,清明时节祭祖扫墓,端午时刻离不开雄黄酒和自制香包,中秋节的月饼,重阳时刻敬老和赏菊,一年四季,每个节日,都得到十分的重视,都有非常仔细和郑重的规矩与礼仪要遵守,这是上下五千年的礼仪传统,也是历来生活的人们所形成的风尚与习惯,它是生活的缩影,也是我们内心诉求的最生动与最热情表达。

   看得到丰富的民俗演艺,见得到非遗文化的继承发扬。西府老街,给我发现和感知生活源泉的热忱和活力。(文/caicai)